您好,欢迎光临安博电竞app下载官网网站!

全国咨询热线: 0531-58591029

24小时服务热线: 13573193765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产品中心

推荐产品

关于我们

产品中心

聚氨酯行业竞争情况分析

时间: 2024-05-14 01:18:27 |   作者: 产品中心

产品介绍

  聚氨酯(PU)是一种由多异氰酸酯(OCN-R-NCO)和多元醇(HO-R1-OH)反应并具有多个氨基甲酸酯(R-NH-C--OR1)链段的有机高分子材料。PU树脂首先由德国拜耳(Bayer)(PU工业奠基人)教授于1937年发明,至今已有近八十年历史。我国PU工业始创于20世纪50年代未,至今已有六十多年历史。

  相关报告: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《聚氨酯(PU)竞争态势及行业发展前途预测研究报告》2、聚氨酯的发展PU树脂首先由德国拜耳教授于1937年发明。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美国、英国从德国获得了PU制造技术。美国在五十年代初率先合成了由环氧丙烷与环氧乙烷共聚醚与TDI构成的PU软泡塑料,这是PU工业发展中一个重大里程碑。1951年美国用干性油及其衍生物制得了TDI型PU涂料。1953年美国从德国引进了PU胶粘剂制造技术,开发成了以蓖麻油和聚醚多元醇为原料的PU胶粘剂。1953年德国研制成功由聚酯多元醇与NDI构成的液体PU浇注橡胶(CPU)。1957年英国ICI公司开发成了MDI为原料的聚酯型硬质PU泡沫塑料技术。1959年美国杜邦公司成功地开发成PU弹性纤维(Lycra)莱卡。六十年代中期各国相继研制成功PU铺面材料和PU灌浆防水材料。六十年代后期德国Bayer公司和美国相继开发成功RIM(反应注射成型技术)在汽车上的应用。七十年代初热塑性PU弹性体(TPU)研究成功。80年代初PU工程塑料问世,PU工业从此以一个堑新的面貌展现了出来。至八十年代中期,全世界PU消费量已达到400万t/a。到90年代后期消费量快速增加到800万t/a。我国PU工业始创于20世纪50年代未,1958年大连染料厂研制成异氰酸酯(TDI),1968年建成年产500T生产装置,为我国PU工业开创了条件。六十年代初,江苏省化工研究所等单位研制成了聚醚型PU软质泡沫塑料。同期,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三条PU软泡生产线,分别装置在上海、北京和山西3个塑料厂。七十年代初江苏所与南京橡胶厂研制成混炼型PU弹性体(MPU),同期天津化工研究院和天津油漆厂研制成PU涂料。上海合成树脂研制成PU胶粘剂,并由上海新光化工厂投入工业化生产。1974年北京建筑工程研究所研制成PU防水材料,江苏所研制成PU防水和灌浆料。1976年江苏省化工厅组织了江苏省化工研究所等单位做PU跑道胶的技术攻关,并于1978年开始在国内很多类型体育场地大面积推广应用。我国PU工业在上世纪七十年未以前,虽然有一定工业装置,但规模均不大,当时我国PU树脂全年生产能力仅为1万T左右,产量也只有5000T左右。从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未是我国PU工业初始开创阶段。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们国家经济政策实施改革开放,八十年代初江苏常州有机合成厂和广州人造革厂从意大利引进了PU合成革生产装置。山东烟台合成革厂从日本引进了PU合成革技术,以后又引进了1万t/aMDI生产装置,并于1984年正式投产成功。同期,甘肃银光化学工业公司引进德国TDI制造技术和设备并于1990年建成2万t/a生产规模。80年代未到90年代末期,国内上海高桥化工三厂,南京金陵石化厂、沈阳石油化工厂及天津石化三厂和锦西化工总厂等单位分别从日本、美国、意大利等国引进了万吨级规模的聚醚生产装置。从而为我国PU工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。1984年10月成立了全国PU行业协作组。1994年12月经国家批准,“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”正式成立。从此,中国PU工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,至1998年我国PU树脂产量达到77万T。2000年国内MDI产能为3万t,TDI产能为4万t,聚醚多元醇产能为3万t。近年来我国PU工业快速的提升,已成为中国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最快的行业之一。3、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改革开放前,由于生产技术上的含金量高,装置产能过低,我国聚氨酯原料很大程度上依靠进口,特别是聚氨酯合成中最重要的原料异氰酸酯,我国迟迟没有掌握核心生产技术。改革开放后,经过多年的引进吸收、自主创新,我国成功开发了以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(MDI)、二异氰酸甲苯酯(TDI)为主体品种的异氰酸酯生产技术,以万华工业为代表的本土企业积极在聚氨酯原料领域扩张产能,产业规模逐步扩大、升级稳步加快,技术创新水平、产品质量稳步提高。聚氨酯制品门类繁多,分布较广,生产规模大小并存,目前制品生产企业约有三千多家。聚氨酯主要的组成原材料MDI,TDI,PPG已成为国际化商品,其生产技术与设备较复杂,生产相对集中且集中度逐步的提升。目前,国内异氰酸酯(MDI,TDI)生产企业约10家,20万吨级PPG生产企业约10家。目前中国聚氨酯产业布局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、以烟台和天津为中心的黄河三角洲环渤海地区、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、以葫芦岛为中心的东北地区、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北地区,以及正在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、以福建泉州为中心的海西地区等聚集地区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聚氨酯行业面临着增速放缓、结构调整加速的新形势,行业发展将越来越依赖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提升。4、行业竞争格局聚氨酯材料具备传统材料不能够比拟的优越性,故该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近年来该行业吸引了众多的企业进入该领域,但由于核心技术的差异,国内中高端市场还是一直由外资巨头德国巴斯夫、德国拜耳、美国亨斯迈、日本陶氏与国内行业巨头烟台万华等企业牢牢把控,而低端市场较为混乱,竞争非常激烈,但随国家有关标准的出台、环保要求的提高和产品升级更新的压力,低端市场面临着加大研发投入,提升产品质量或者被市场所淘汰的选择。5、行业的竞争状况近年来,国内聚氨酯行业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相结合,技术创新水准不断提高,产业升级步伐加快,原料领域企业积极扩大产能,产业规模逐步扩大。在聚氨酯不同的细致划分领域出现了几大巨头,TDI行业的甘肃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,MDI行业的烟台万华集团有限公司,合成革及氨纶行业的华峰集团,聚醚多元醇行业的上海高桥石化公司、河北亚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,组合料行业的山东联创集团等。在聚酯型聚氨酯行业及上游原料聚酯多元醇行业,除了CASE用聚酯多元醇形成了几家有规模的生产企业外(大部分自用),在硬泡、一些胶粘剂用聚酯多元醇方面,形成规模的聚酯多元醇企业基本上没有,同时对新产品的研发明显不足。

网站首页 产品分类 电话联系